宁海县内佛教,兴于梁代,唐、宋尤盛。东晋义熙元年(405),游僧昙猷渡海东来,在水车港头创建白水庵(后改称寿宁寺)。南北朝时,县内相继建妙相、崇教、大智、吉祥、法海、永乐等6寺,其中妙相寺规模宏大,僧徒众多,为县之首刹。武则天永昌元年(689),县治从海游徙今地,该寺遂为全县佛教中心。自唐至宋,建寺之风颇盛。有文字可考者,建于唐代的有11所(净土、崇福、瑞相、慈胜、明思、圆通、演法、广修、法昌、保宁、慈云),宋代的17所(延寿、普福、兴梵、福兴、福胜、福安、大觉、广福、永福、澄深、宝岩、普照、清居、清溪、法安、灵泉、登台)。由于地近天台山,隋、唐间天台宗兴盛以来,宁海佛教以信奉天台宗为主。如宋代遵式、智贤、禹昭,明代休庵,清代汉兆等僧人,无不崇尚智岂页之学。明、清以来,筑庵颇多。清同治年间,曾改一些寺院为书院。至民国初,政府颁布条例保护寺庙:民国19年(1930),始成立中国佛教会宁海县分会,址妙相寺。1949年,全县有寺院29所,庵堂330所;僧尼399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经土地改革,寺院庵堂大多改为他用,寺田寺产被没收分配,有些寺庙被拆除。部分僧人还俗结亲,教徒日减。在教僧人大多务农。曾有14名僧尼组建棉织社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很多佛像及设施被摧毁,佛教活动基本停止。1978年以后,佛教活动渐趋正常。1985年9月成立宁海县佛教协会。1986年,全县有僧尼179人,居士77人。